重大突破與創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的曆史地位
人所共知,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百年要走完西方發達國家用三百年時間走完的工業化、城市化路程。因而,我們在不斷取得偉大進步的同時,有可能以集中、凸顯、緊逼的方式遭遇别人在三百年中出現過的經濟發展失調、社會矛盾加劇以及人口、資源、環境等困擾及風險。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個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嶄新課題,提到全黨全國人民面前,做出全面部署,是我們黨主動地、自覺地防止和化解各種困擾及風險的高超智慧,是我們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次曆史性跨越,是黨的追求、黨的理論和實踐的重大突破與創新。由此,顯示出中國共産黨具有非凡的執政能力,并将獲得極大的政治主動。
一、拓寬了黨的戰略目标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在黨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将“和諧”列在“富強民主文明”之後,比目前黨章中的表述更加豐富,表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我們黨新的戰略追求,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戰略任務和奮鬥目标。《決定》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到如此突出的地位不是偶然的,包涵着“四個必然要求”。
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針對我們已經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這種情況,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從時間跨度上說,是本世紀的頭20年;從經濟指标來說,是人均國内生産總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從國際經驗看,在這一階段,如果舉措得當,将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平穩進步;如果舉措失當、應對失誤,則可能導緻經濟徘徊不前甚至社會長期動蕩。因此,這一曆史階段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而言,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既面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又面臨一系列矛盾和問題。雖然這一階段我們面臨的矛盾和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前進中的問題,但許多是深層次的,解決的難度很大。倘若任由這些矛盾和問題發展下去,就有可能引發社會震蕩和沖突,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追求,就是要科學應對和有效解決特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中已經或可能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大力促進社會和諧,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由于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長期性、複雜性,使得正确處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永恒課題,因而是建設社會主義不可回避的一個重大課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社會主義在社會關系上和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必須是和諧的,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的基本思想之一。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我們黨不斷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不懈的奮鬥和努力。在實踐中,我們黨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人與自然界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真正地解決,在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和進步的基礎上促進每個人自由全面地發展,形成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社會主義生命力和優越性之所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活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和諧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構建和諧社會,沒有社會的和諧就建設不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決定了必須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到全黨面前,擺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總的形勢是穩定、和諧的,但也存在不穩定、不和諧的因素。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深層次矛盾和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逐步顯現,包括發展不平衡、部分群衆生活困難、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極腐敗現象滋長。從國際上看,和平、發展、合作成為世界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同時,當今世界仍很不安甯,各種矛盾錯綜交織,國際環境複雜多變,綜合國力競争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将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仍将長期面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戰略的嚴重鬥争。在這種背景下,每一個執政黨特别是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高度重視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的問題。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表明,沒有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就不可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促進社會更加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正是着眼于這樣的客觀需要,我們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新的戰略任務。
四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的必然要求。曆經革命、建設和改革,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工人階級隊伍不斷擴大,素質不斷提高。包括知識分子在内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産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同時,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都是我們黨執政必須團結和凝聚的重要力量。适應黨所處的曆史方位和執政的社會基礎都發生重大變化的新情況,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增添新力量,才能不斷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擴大黨執政的群衆基礎。
二、開拓了新的理論境界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産黨執政規律,第一次把“社會主義”與“和諧社會”結合起來,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比較系統地回答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系列問題,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理論創新的一個重大成果。這一理論創新成果開拓的理論新境界,主要表現為“三個深化”和“三個豐富發展”。
第一,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認識,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從低級文明走向高級文明、從單面發展走向全面發展的過程。馬克思曾依據兩個标準對社會形态做了兩種劃分。一是根據生産關系标準将社會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産主義社會。二是根據人的發展狀況将社會劃分為三種社會形态: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共産主義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而個人的全面發展又是一種社會形态。這充分說明了兩種不同社會形态的劃分的内在一緻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根本原則和要求顯然是以唯物史觀的社會形态理論為基礎的。同時,《決定》明确了我們現在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的性質和定位,強調其是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産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明确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标任務、主要舉措。這些内容拓展了把握社會形态的理論視野,是對唯物史觀社會形态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的基本結構可以分為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隻有作為社會系統組成部分的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緊密聯系、互相協調,才能使整個社會始終保持有序和諧的狀态。2005年初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專題研讨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既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領域和規律。我們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同時又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我們黨關于和諧社會建設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關系的觀點立足于唯物史觀社會結構理論的基礎,并且又對其有所創新和發展。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是在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中不斷前進的過程,是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加和諧因素的過程。因此,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回避矛盾,相反,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視矛盾,利用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積極尋求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徑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處理矛盾的體制機制。我們黨對于新時期社會矛盾運動的理解和處理矛盾的方法,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的社會發展理論。
第二,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緊緊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進行不懈的探索。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是共同富裕的社會,到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必須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現在,我們黨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是和諧的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越來越豐富。
在卷帙浩繁的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列甯雖然沒有明确提出和諧是社會主義社會本質屬性的明确觀點,但提出了隻有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思想。長期以來,中國共産黨為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但明确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在這次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議》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中國的改革和建設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而且逐步意識到,還要加強社會建設。黨的十六大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以來,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到了加強社會建設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非典”疫情提出的問題,群衆上訪增多提出的問題,新農村建設中提出的問題,科學發展觀落實過程中提出的問題,等等,都表明“經濟一腿長、社會一腿短”是要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于是,胡錦濤同志在2005年初首次明确地提出:随着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要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從這樣一個全新布局的視角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标任務作了明确規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标任務,不是單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标任務,而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目标任務,是充分體現了和諧社會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準确定位的目标任務。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認識的深化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飛躍。
對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馬克思、恩格斯、列甯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觀點,如生産力的高度發展是社會真正實現和諧的“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幫助農民解決城鄉對立,必須發揚民主,改革國家機關,反對官僚主義,加強社會管理等。然而他們不可能為我們提供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全部現成的答案。中國共産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此做了積極探索。黨的十六大以來,經過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特别是通過召開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已有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成果基礎上,以專門會議和《決定》的形式,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社會、怎樣建設社會、為誰建設社會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
第三,深化了對黨的執政理念、治國理念和治理社會理念的認識,豐富發展了黨的執政理論。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根本的執政理念,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隻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穩;隻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中國共産黨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系列思想和要求,使黨的這一根本執政理念具體化了,有了更加充分的實施載體,有了更加廣闊的操作空間,有了更加可靠的實現保障,使黨能夠永遠立于不敗之地。這充分表明我們黨對執政理念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了,黨的執政理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
中國共産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也表明我們黨的治國理政理念和治理社會理念進一步深化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深入認識發展規律、正确把握我國社會所處的曆史方位和黨所處的發展階段、正确把握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正确把握最高社會理想與現階段綱領的統一的基礎上,主動地自覺地提出來的。這與我們黨确立了和諧社會理念有重要關系。和諧社會理念是我們黨執政半個多世紀特别是經過28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探索後确立的新的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治理社會理念。這一理念及其所蘊涵的内容和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黨的執政理論。
三、啟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要求我們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長期的曆史任務和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并對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系統的全面的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明确要求,表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從認識和理論層面推進到實踐層面,表明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水平。按照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的部署和要求,推進新的偉大實踐,必須做到“五個緊密結合”。
第一,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緊密結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我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初,就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是要在以人為本、統籌兼顧中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從當前工作來講,是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從其理論内涵講,則是為了更好地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把握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是抓發展。社會要和諧,等不來,要不到。立足于發展,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才能有效的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才能使社會公平正義,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抓發展首先要抓經濟發展。曆史和現實充分表明,經濟快速發展、群衆生活富裕,則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經濟停滞不前、老百姓貧困潦倒,則社會必然不和諧、不穩定,乃至出現動蕩和混亂。抓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意發展的協調性,更加注意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促進國内發展與對外開放的協調。
我們強調和注意以經濟的快速發展保證和諧社會構建,不等于說物質基礎薄弱、經濟欠發達就可以忽視構建和諧社會的工作,也不等于說要等到經濟上去了再重視社會和諧問題。要從思想上增強構建和諧社會的緊迫感,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擺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這就要求我們要把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任務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在推動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中大力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推動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
第二,把實現社會和諧的理想與完成階段性社會和諧的任務緊密結合,從能夠辦得到的事情做起,堅持一步一個腳印地紮實推進。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需要随着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推進的很長的曆史過程。社會主義社會,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才能鞏固和發展。構建從屬于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也不是一項短期的任務,同樣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才能逐步實現。當然,無論是建設社會主義,還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是有階段性的。隻有紮紮實實地從現實問題出發,不斷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不斷地完善、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這就需要把實現社會和諧的理想與完成階段性社會和諧的任務緊密結,既着眼于長遠,做好長期努力的準備,又立足于現實,根據已經具備的條件,積極主動地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重點解決好現階段的問題。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必須按照六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九大目标任務”和“六大原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着力落實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五大部署”。貫徹這些部署和要求,構建和諧社會,絕不是一句口号,是實實在在的,靠空喊不行,靠背書不行,靠背文件不行,需要将這些部署和要求變成工作的指導思想,變成具體的措施對策,并狠抓落實,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去做。要清醒地意識到現階段的和諧社會建設工作困難多、任務重,特别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地努力、苦幹。
三,把突出重點與兼顧全面緊密結合,善于解決突出問題,善于加強制度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既統籌兼顧,又突出重點。在實際工作中,既要把和諧社會建設落實到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在内的黨和國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突出重點,着力解決好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找準本地區、本部門群衆最關心的實際問題,提出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一個一個加以解決。要善于解決突出問題,敢于觸及矛盾,學會化解矛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突出重點,還包括重視和加強制度建設。這次全會通過的《決議》,突出強調了制度建設和創新對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作用,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任務。落實好這些要求和任務,歸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要适應社會發展要求,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改革和創新,尤其要不失時機地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努力在保障人民權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進社區建設、健全社會組織、完善人民内部矛盾處理機制、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等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第四,把黨的領導與社會共建緊密結合,形成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合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各級黨委要把和諧社會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努力使思想觀念、工作部署、工作方式、領導體制、執政方式更加适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要加強社會建設理論和社會政策的學習和研究,探索和把握新形勢下和諧社會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努力提高管理社會事務、協調利益關系、開展群衆工作、激發社會創造活力、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要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黨内和諧促進社會和諧。要加強基層基礎工作,通過多種渠道吸納社會工作人才,提高專業化社會服務水平,培養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營造和諧的黨群幹群關系。
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參與,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立起黨委政府領導、社會協同、公衆廣泛參與的共建格局。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共産黨員服務群衆、凝聚人心的作用,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推動建立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形成對全社會進行有效覆蓋和全面管理體系。必須尊重人民群衆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彙聚起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合力,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第五,把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不斷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創新和實踐部署,對于全黨全國萬衆一心,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一場億萬群衆共創和諧偉業的生動實踐已經到來。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偉大實踐,在中國前所未有,在世界沒有前例。這就特别需要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與互動,需要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深化已有的理論認識,再用以正确指導實踐,如此循環往複,不斷地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達到新的水平。當前,一方面,我們要千方百計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精神上來,以此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偉大實踐;另一方面,我們要注意總結和諧社會建設實踐的新鮮經驗,進一步深化和諧社會理論研究,特别是要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問題,進一步深化認識,以更好地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
《學習時報》(第3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