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武裝青年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07-05-20浏覽次數:6908

 
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武裝青年
——訪《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首席專家吳樹青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确定的四門新的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的教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要成果。最近,《概論》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正式出版發行。全國高校的相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将普遍采用這兩本新版教材(第一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已于去年9月出版發行并在全國高校普遍使用,第四本教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也将于今年秋季出版使用)。就此,我們采訪了《概論》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吳樹青教授。

  記 者:作為《概論》編寫課題組的首席專家,請您談一談編寫這本教材的背景和意義。

  吳樹青: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對新世紀新任務,立足新的實踐,提出的一項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舉措。這一重大舉措對于繁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随着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分配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意識出現了多樣化傾向。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圖謀不會改變。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更加堅定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更加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教育年輕一代,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把年輕一代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我國特有的一門政治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作用,用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當代大學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是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根本保證。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作為重大項目集中全國力量組織編寫,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為推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提供了保證,這對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記 者:《概論》是一部國家級水平的教材,它的出版引起了各方的關注。請您介紹一下這本教材的編寫情況。

  吳樹青:編寫《概論》的工作于2005年3月啟動。2005年7月初經中央批準成立《概論》編寫課題組。2005年9月底,《概論》編寫提綱經中央政治局常委審定後,編寫組正式啟動教材的編寫工作。在認真學習領會中央領導同志對提綱所提意見精神的基礎上,經過一年多時間,前後六易其稿,并多方征求意見,最後形成教材送審稿,經中央審定後出版發行。

  《概論》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能夠在一年半時間内完成,是因為有中央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有關領導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全國理論界這個強大後盾。中央領導同志對教材編寫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并給予具體指導。中宣部、教育部的領導同志多次莅臨課題組會議并提出修改意見,中宣部工程辦為教材的審議組織了多次會議。中央有關部委辦審閱了教材的有關章節,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全國100多所高校和首都20餘位專家參與對書稿的修改。特别是工程辦咨詢委員會的大部分專家都已年逾古稀,但十分認真地五次審讀了書稿,對稿件中有關問題的論點、論據、提法、根據、出處是否正确或确切,字斟句酌、認真推敲,對提高教材的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這本教材凝聚了領導部門、高校教師和學術界許多同志的心血,是各方面共同努力和集體攻關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記 者:從書名上看,教材主要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我上網搜索了一下,關于這方面内容的教材和研究著作相當多,同一書名的教材就有不少。與已有的教材相比,這部教材在内容和編排上有哪些特色?

  吳樹青:《概論》的一個顯著特色是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論述。中國共産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曆史進程中,創造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論成果,黨的十六大以來又在它們的基礎上形成了最新理論成果。編寫《概論》的主要任務就是探索怎樣把這些理論成果作為一個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統一整體來進行把握,實現在一門課程内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有機整合。隻有這樣,才能夠全面說明中國共産黨為了解決近代以來我國面臨的兩大曆史性任務,怎樣适應時代和曆史的發展,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的鬥争中,不斷探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創造,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使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不斷推動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發展。也隻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怎樣在繼往開來中不斷向前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怎樣在承前啟後中持續向前推進的;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性,增強他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覺性。

  根據這種認識,我們在編寫《概論》過程中強調三個突出:一是突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之間的一脈相承;二是突出它們所體現的不同的時代特征和曆史背景,它們賴以形成的實踐經驗,它們在不同曆史條件下進行的理論創新,它們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實質;三是突出它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丢老祖宗,又根據形勢和實踐的發展,敢于講老祖宗沒有講過的新話,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繼承和創新的統一。通過這樣的分析和論述,幫助學生具體學習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概論》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概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三大理論成果和十六大以來最新理論成果,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第二部分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和經驗。這是毛澤東思想中的兩個獨特的原創性内容。第三部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包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總體布局、祖國完全統一和外交政策、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概論》在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時,為了實現把三大理論成果和最新成果作為一個整體把握,必須處理好毛澤東思想和其他理論成果的關系,因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來的最新理論成果,都是改革開放以來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們之間不僅存在密切聯系,而且有着相同的時代主題和理論主題。而毛澤東思想不僅形成于民主革命時期,而且它的許多重要理論是同已經完成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改造相聯系的,怎樣使毛澤東思想與後來産生的理論成果形成整體,是我們編寫中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也是這本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經過反複研究,我們認為,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不僅表現在創造性地提出了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并勝利地領導了這兩大革命,為中國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表現在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要實行“第二次結合”的任務,并且對中國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觀點。盡管這些觀點有的還不夠成熟,有的并未付諸實施,有的後來也沒能堅持下去,但它們都為後來的探索做了開創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為此,《概論》不僅有一節專門分析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而且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個有關章節都盡可能聯系毛澤東思想的有關内容,以努力體現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之間的繼承和發展關系。

  《概論》在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時,對三大理論成果的分析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主要力量放在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上。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為重點,一方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學風,就是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着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應用,着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着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另一方面因為進入近代以來解決中國人民面臨的兩大曆史任務,歸根結底要靠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因此,貫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大理論成果和最新成果的一條基本線索是:探索在中國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通過這門課程幫助學生從理論上搞清楚近代以來解決中國面臨的兩大曆史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唯一出路,隻能是而且必須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選擇社會主義和堅持不懈地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

  《概論》這門課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廣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内政外交國防黨建、革命改革發展穩定,包羅萬象,每個方面都涉及曆史和現實,包含着許多理論和知識。編寫時有一個正确處理理論性和知識性的關系問題。以往思想理論課的教材都把氣力放在“是什麼”的知識層面上,學生學習後往往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死記硬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概論》的一個特點就是把重點放在幫助學生搞清楚“為什麼”的理論層面上。因為它不是一門單純知識性的課程,而是一門培養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課程。為此,《概論》在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涉及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時,側重的不是展開對這些理論、原理、觀點是什麼的知識方面,而是分析它們是在什麼樣的曆史背景和實踐基礎上産生的,這些理論、原理和觀點怎樣回答和解決了實踐發展提出的問題,對指導革命、建設和改革有什麼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通過這樣的分析和論述,幫助學生具體學習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同時強調要着眼世界變化,立足新的實踐,搞清楚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加以豐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幫助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态度對待馬克思主義。
                                                       
  《概論》的另一個特點是注意正确處理理論和政策之間的關系。理論和政策既相聯系,又有區别。理論是規律性的認識,具有穩定性;政策是在理論指導下,根據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而提出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具有可變性。理論要對實踐發生作用,要通過具體的政策措施。人們對理論的認識和判斷,首先是通過對政策的實際效果的評價,所以常常容易把政策當作理論。但政策不等于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主要是分析介紹通過總結實踐經驗已經上升為理論的内容,同時會涉及到有關的政策問題。我們在教材中力求注意說明政策的适用範圍和程度,而不是把政策當作理論去論證。

  記 者:誰掌握了青年,誰就掌握了未來。《概論》的出版隻是一個起點,關鍵是通過教學讓高校學生掌握其内容。那麼,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又如何去把握《概論》的内容呢?

  吳樹青:《概論》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既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本身的内容為主體,又要關注重大現實問題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理論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不是什麼問題都去聯系,而應當着眼于幫助學生在重大政治問題上明辨是非。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我們就根據中央領導同志的意見,将聯系實際重點放在如中國為什麼必須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為什麼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什麼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中的指導地位等方面。要着重從理論上正面剖析問題、講清道理、切中要害,努力做到以理服人,充分發揮真理的力量、邏輯的力量,幫助學生學會科學地認識和分析複雜的社會現象的能力。

  學習《概論》時不能簡單地滿足于了解這個理論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應當搞清楚這些理論的來龍去脈,它賴以形成的曆史和現實根據,這個問題上的不同觀點,以及觀察問題應有的科學方法等等。同時,《概論》中涉及的理論與現實結合得十分緊密,因此本質和現象、理論形态和實際生活的差别和矛盾表現得特别突出。這種差異和矛盾既有本質和現象、理論形态和實際生活不同的問題,也有因為客觀條件缺乏或實際工作中的失誤引起的問題。學習中要自覺地思考怎樣認識和解決理論和直觀的反差,怎樣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這是提高學生理論水平和培養科學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方面,做得好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資料來源《求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