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的同齡人——記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我校beat365正版唯一吳鎮揚教授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08-09-18浏覽次數:7428

吳鎮揚教授在北京受獎

吳鎮揚教授在教學基地驗收評估彙報會上發言

      當今,數字信号處理(DSP)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越來越多的應用領域中迅速替代傳統的模拟信号處理方法,并開辟出許多新的應用領域。今天,我們可以說,數字信号處理随處可見,我們每天均會接觸到各種數字信号處理系統,從CD唱盤機、PC 機中的聲卡到數字化影像、數碼照相機甚至手機等等。數字信号處理已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每一個邁入電子信息領域的大學生或工程技術人員均急切地希望對數字信号處理有更多的了解。有着百年曆史的beat365正版唯一,依靠在傳統電類學科上的優勢,在數字信号處理技術的教學和科研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在此過程中也湧現出了一位位優秀的專家和學者。beat365正版唯一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吳鎮揚教授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今年9月,他以優秀的工作業績高票當選為第四批全國教學名師。

身正為範,珍惜美好人生

      吳鎮揚教授是共和國的同齡人,1949年他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他見證了祖國由一個飽受磨難的國家發展壯大、走向繁榮的曆程。在他青少年時候,就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但是剛解放的中國貧窮落後,特别是文革的動亂,讓他沒有多少機會受到優秀的教育。因此,1974年,當他以25歲“高齡”幸運地走進我校的前身——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學習時,他就暗下決心,一定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把耽誤的最美好的時光奪回來。他曾經在一次座談會上萬分感慨地說:“我們雖然被耽誤了最美好的時光,卻使我們懂得了‘珍惜’;我們經曆了磨難,卻使我們懂得了‘奮鬥’;我們見證了貧窮苦難,卻使我們懂得了‘責任’。”正是懷着“珍惜”的感情和對社會、對祖國的“責任”意識,使他在教育教學上不斷“奮鬥”,取得了一個個驕人的成績。

      1982年,他以優異成績從我國無線電領域的著名學者何振亞教授門下研究生畢業,并留校成為無線電系的一名教師。那時正值改革開放後,商品經濟的大潮經常沖擊着本應清靜的“象牙塔”。校園裡,人們談論最多的往往不是教學和學習,而是如何“下海”和“賺錢”。面對日益浮躁的校園氛圍,吳鎮揚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站在講台上,他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又多麼想讓他的學生和他一樣懂得“珍惜”、“奮鬥”和“責任”。但他也深深地體會到:太多的言詞和教誨無濟于事,隻有用自己日常的行動去表達這一切。他認為,在這樣一個物質豐富、高度信息化的社會裡,讓學生保持和擁有一個真正的“人的靈魂”又是多麼重要,這也正是“人類靈魂工程師”今天的職責。

      在吳鎮揚教授長期的教育教學中,他也時時用自己的言行努力踐行着他對“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深刻理解。不論是在老南工的四牌樓校區做實驗,還是趕往浦口校區指導學生,亦或是九龍湖校區的大教室裡講課,他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他對大三學生開設的《數字信号處理》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多數同學對此研究領域一無所知。盡管是這門已經講授多年的課程,但是吳鎮揚教授并沒有因此而不降低備課要求。在上課的前一天下午,他都要躲開繁忙的行政工作,回到家裡認真準備。第二天,不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炎炎,他都要很早起來坐最早的校車趕到教室。上課時,吳鎮揚教授想方設法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述數字信号處理的原理和應用前景以及數字信号處理器的工作機理。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他從不随意批評,而總是循循善誘地引導他們解開學習上的疙瘩,同時鼓勵他們,争取能早日進入數字信号處理的新領域。
      由于吳鎮揚教授教育教學方法得當,效果顯著,他在曆年的學生網上評教中均名列前茅。2007年,在對“數字信号處理”課程的評價中,他得到91.22分,而同期院系平均分為84,學校平均分85.17;2008年他得到91.84分,而同期院系平均分86.44,學校平均分86.07。在各單項評價指标中,“授課方式”、“善于引導學生思考”和“常與同學交流”等方面評價最高。在對他開設的“數字音頻技術”研讨課的評價中,同學們也表達了對老師的敬意。我校強化班(吳健雄學院)劉海靜同學在網上說:“作為一門研讨課,數字音頻技術這門課程在學術方面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更為重要的是,這門課程為我開啟了本科階段‘研究’的大門。在這門課程中,我開始獨立地根據研究課題進行資料的查閱,開始利用已掌握的計算機、數學和相關專業知識進行實際應用的分析、模拟、評價,開始學習文獻綜述、論文的寫作。小組讨論的研究方式,也鍛煉了我同其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使我受益終身。”

      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學,吳鎮揚教授還經常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近年來,在校外,他曾連續擔任三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江蘇賽區執行委員,組織江蘇賽區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負責競賽作品的評審工作。在校内,他指導大學生課外研究活動(SRTP)共11名學生,其中由研究生和本科生組成的參賽隊,參加全國2004年和2006年的DSP大賽,三個參賽隊獲優勝獎。

       今年暑假,他指導本科生做一個國家級SRTP項目“說話人語音識别”。從項目規劃和時間安排,到每一個細小的問題(比如購買開發闆),吳鎮揚教授都給予他們全力的支持和耐心細緻的指引。有一次,學生遇到了如何把編寫好的C程序移植到DSP平台上面的問題。面對複雜難懂的硬件結構以及陌生的指令系統,學生們一籌莫展,雖然看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和資料,還是不知道如何着手。吳鎮揚教授了解情況後,建議他們先弄懂Ti的audio例程,然後直接把C程序移植到DSP平台,優化代碼等細節問題留到以後處理。在他指導下,同學們的程序終于能在DSP平台上運行了!

毅然回國,樂做教改菁英

      我校信号與信息處理學科是我國最早的無線電技術專業學科之一。改革開放後,經過管緻中、何振亞、陳永彬、陸佶人、尤肖虎等幾代學者的努力,學術水平在全國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但是,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吳鎮揚教授1992年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訪問進修。之後不久,又于1995年至1996年在香港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做高級訪問研究員。在外出訪學期間,他深感國外信息科學的飛速發展和我國對高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為了祖國高等教育事業,1994年他放棄受聘的工作毅然按期回國。返校不久,他将在國外訪學的體會寫成論文《威斯康星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研究生培養的教學内容與管理辦法》。該文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發表後,引起了國内諸多同仁的關注。2000年,他出任無線電工程系副主任主管教學工作。上任後,在學校和院系的積極支持下,他采取了多種措施穩定教學,并努力将在國外訪學的先進經驗用到教學改革中。

     2001年開始,吳鎮揚教授擔任beat365正版唯一“國家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工作組組長,領導基地的建設工作。基地包含了電類的七個院系和一個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基地的建設将人才培養方案、系列課程改革、隊伍建設與實驗室等硬件環境建設作為一個整體,結合國家和江蘇省的教學改革項目,認真研究國際著名大學培養方案和電子信息學科的發展趨向,有條不紊地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該教學基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先後有6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電子信息工程”等6個專業評為江蘇省首批品牌專業建設點;編寫了一批高水平教材,其中21世紀教材8本、教育部 “十五”規劃教材5本;2005年基地所屬的電工電子實驗中心成為首批“國家級電子實驗示範中心”。教學基地在全國起到了很好的示範輻射作用,有300餘所高校到beat365正版唯一參觀學習,從而帶動了許多學校的課程建設和實驗室建設。該教學基地在教育部組織的2004年驗收評估中,取得了優異成績。教學基地的建設成果于2005年6月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為了進一步加強課程建設,吳鎮揚教授在本科生課程“數字信号處理”的教學工作中,率領青年教師在課程建設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教學内容方面注意跟蹤前沿技術,始終将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力求将本學科最新的技術介紹給學生。例如,在教學中增加了多采樣率信号處理的内容,在國内比較早地引入MATLAB工具,濾波器設計偏重于基于計算機的方法等。2002年“數字信号處理”等五門課程被評為江蘇省優秀課程群,2003年“數字信号處理”被評選為首批國家精品課程, 2005年《數字信号處理》一書被評為江蘇省精品教材,2007年 “電子信息系列課程的改革與建設” 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數字信号處理”課程的網站、教材、電子課件等方面的内容不斷得到豐富,電子教案每年更新一次,及時發布在“數字信号處理”國家精品課程網站上。網站上的教學輔導材料(學習指導、自我測試、習題答案以及題庫等)内容豐富,題庫的容量比2003年增加一倍,2004年所有的電子演示文稿上網,2005年所有的習題答案上網,2006年一批課堂錄像和講座錄像上網。編寫教材不斷更新,在國内的影響大, 2004年9月出版了“十五”規劃教材《數字信号處理》,出版三年來,已六次印刷,被全國多所重點院校采用。除出版教材以外,2006年翻譯出版了教育部推薦著作Tamal Bose的《數字信号與圖像處理》,2007年7月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了《數字信号處理教學指導》,書中給出了大量的教學資料和例題分析。這些工作為國内同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吳鎮揚教授還負責本系“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建設。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積極引進年輕的海内外人才、多種形式培養年輕教師;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吸引年輕教師參加教學工作;推動課程負責人制度;實行教學質量監督制,組織老教師定期聽課并及時反饋意見。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無線電工程系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在專業建設方面,在吳鎮揚教授主持下多次修訂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課内總學時由2800小時下降到2100小時,給學生以更多的自學時間;在不斷更新教學内容的同時,注意課程之間的相互銜接又盡量減少内容的重複;大力推行雙語教學,加強國際交流,聘請MIT的國際著名電磁學家孔金瓯教授為該專業的本科生上課,向德國ULM大學派遣了多批次的交換生。“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教學質量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并于2005年10月通過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首批驗收,命名為“江蘇省品牌專業”,該專業在全國的各種民間評估中也均名列前茅。

創新平台,多維培養人才

      吳鎮揚教授信奉“立足學科前沿,才能真正搞好教學”。為此,他通過多重種渠道申請科研項目,以讓自己的教學和教改奠定在堅實的前沿科學基礎上。而在申報項目時,他更“鐘情”于科研含量更高的縱向項目上。從教以來,吳鎮揚教授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項、863項目一項、973子課題一項、總裝預研項目一項、省部項目四項以及數項橫向項目。此外,他還為國家編制了一項标準,在國内外核心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80餘篇,近50篇被SCI和EI收錄。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一項。由于在學術上有一定的影響力,目前他兼任中國通信學會通信理論與信号處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國内多家核心期刊的編委。

      數字信号處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吳鎮揚教授利用各種機會積極為培養優秀人才構建創新實驗平台。在他和學院其他同志一起努力下,beat365正版唯一與TI、安泰信和ADI等國内外著名公司聯合建立了高水平創新實驗室,這些公司捐贈了一百多萬元的實驗器材。由于實驗室對優秀學生開放,在創新實踐中湧現出一批優秀人才。如:戴戈同學兩次獲得挑戰杯特等獎,2005年袁帥等三位同學捧得全國電子設計大賽最高獎“索尼杯”。

      在搞好本科生教學的同時,吳鎮揚教授還積極探索研究性課程的開設,将創新教育和優秀人才培養納入日常教學中。在指導碩士生或博士生時,他沒有要求他們按照老師既定的項目做研究,而是鼓勵同學們按照自己的興趣或學科發展前景開展學習和研究。為開啟同學們的思路,他在全校首批開設了“數字音頻研讨班”。研讨班通過大量的實例組織教學,通過閱讀文獻和專題研讨鍛煉學生的能力。他還開設了數字信息相關的講座,如“數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數字音視頻技術”等,并将錄像在網上發布,以讓更多的同學受益。

      作為教育部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除積極參與委員會的各項工作,吳鎮揚教授還積極應邀去一些新建的兄弟院、校協助他們制定教學計劃、培訓師資并提供各種教學資料。他還先後接受了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十多所高校的進修教師和揚州大學、河海大學、合肥學院、黃淮學院等高校的多位訪問學者,并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條件。這些學者中很多人已經成為本單位的骨幹。他培養的博士生當中也有多人走上了相關院校的教學領導崗位。他還先後去了20多所高校,為他們的專業建設提供了及時的指導和幫助。目前,吳鎮揚教授正主持制定全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規範”。不久的将來,這個規範将成為我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辦學的基本要求。

      孔子雲:“五十而知天命”。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吳鎮揚教授伴随着祖國的年輪走過了半個多世紀。雖然雙鬓有了白發,但今年已五十九歲的吳鎮揚教授并沒有覺出自己的年齡。而對自己一生追求的做一名優秀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夢想絲毫沒有動搖。在他看來,有更多的責任要他承擔起這份“天命”。他常對大學生們說:“和你們在一起使我感到年輕,站在講台上讓我充滿活力,你們有太多的東西讓我充滿希望,你們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珍視。在困難面前你們沒有理由自卑和氣餒,面對自己的青春年華,更沒有理由去揮霍浪費。我希望自己不僅能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能教會你們“學習”的本領,知識會老化,“學習”的本領可以終身受益。也許,這正是吳鎮揚教授一生孜孜以求的動力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