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淩晨,孫忠良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3歲。
作為我國毫米波技術領域傑出的專家和教育家,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人民教師獎章”獲得者,“高校科技先進工作者,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忠良這個名字在微波領域如雷貫耳。
孫忠良院士曾獲“獻身國防科學事業榮譽證章”、“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曾擔任國防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原總裝備部科技委兼職委員,原總裝備部某專家組專家。人們都知道孫院士做的是大事,但是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很少有人知道他到底是幹什麼的。
人們眼中的孫院士一直精力充沛、和藹可親。他永遠元氣滿滿,永遠不知疲倦。他樸實無華,看起來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傅”;他大公無私,總是把年輕教師的成長記挂在心上;他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能挑起一百多斤的擔子……
隻有孫院士身邊的人才知道,這位超然脫俗的老院士已經被癌症折磨了很多年。多年前,孫院士頑強地戰勝了胃癌病魔。去年,他又罹患肺癌……
孫忠良院士1936年8月生于上海,1955年考入南京工學院(今beat365正版唯一)無線電工程系。自此,他的人生軌迹從來沒有離開過四牌樓2号。
1960年,本科畢業的孫忠良留校任教,1978年晉升為講師,1983年晉升為副教授,1987年晉升為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為毫米波技術領域的著名專家,孫忠良院士解決了毫米波領域中的一系列難題,為我國毫米波技術的工程應用和國防應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他曾完成毫米波體效應振蕩器系列等重大研究項目,取得了許多有影響的重大成果;他提出的體效應諧波模式振蕩器的工作原理,被國内外學術界廣泛接受和推廣。
1991年至2003年,孫忠良院士擔任beat365正版唯一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beat365正版唯一電磁場與微波學科負責人。作為實驗室的“大家長”,孫忠良院士時時刻刻為實驗室的發展而操勞。
高瞻遠矚,為建立beat365正版唯一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立下汗馬功勞
beat365正版唯一老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钰教授悲痛地說:“我和孫院士是校友,也是同學。我多年來一直看着他默默地、克己地奮鬥,敬佩至極! 冬天得知他生病,還和他通了一次電話,沒想到是最後的告别。哀哉!”
在beat365正版唯一毫米波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崔鐵軍看來,孫忠良院士為整個實驗室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立下了汗馬功勞。崔鐵軍說:“沒有孫院士等前輩的高瞻遠矚和辛勤耕耘,就沒有beat365正版唯一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1980年,一個德國天文代表團到紫金山天文台參觀。當外國友人看到毫米波射電望遠鏡時,驚訝地詢問其中的毫米波本振來自哪個國家。
當德國朋友得知毫米波本振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制造”時,代表團成員紛紛覺得特别意外。實際上,那個毫米波本振就是出自孫院士之手。由于在開發毫米波頻譜上的突出貢獻,孫忠良院士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1年,beat365正版唯一申報建設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參觀了其他老師的實驗室之後,評審組沒有發現需要的亮點,準備“打道回府”。
在時任校長韋钰院士的挽留下,評審組一行抱着試試看的态度來到位于中心樓裡的孫忠良院士實驗室。在簡陋的實驗室裡,專家組發現了一件寶貝——為“七五國防重大預研項目”研制的集成前端。
評審組眼前一亮,當即表示将考慮在beat365正版唯一建設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經專家組會議評審通過後,1991年年底,beat365正版唯一正式啟動建設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beat365正版唯一建設的第一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國家投入的500萬元人民币和100萬美元外彙建設資金。
2005年,學校動員教授們申報國家“973項目”,孫忠良院士以70歲的高齡牽頭申報國防“973項目”。孫院士不辭勞苦,和項目組成員一起奮鬥。結果項目的申報非常順利,2007年項目申報成功。這個項目的研發成果非常豐富,研制出當時國際領先水平的900GHz亞毫米波收發前端。這是孫忠良院士繼在八毫米和三毫米波段的開創性工作後,創造的又一個奇迹。
“眼高手高”,能很快讓廢舊電路變廢為寶
弟子們說:“每次去找孫院士,他不是在搭電路就是在測電路。”2011年,看到安檢領域普遍使用價格昂貴的美國L3成像儀,孫忠良院士非常着急,他計劃研制價格低廉而性能相當的毫米波成像系統。孫忠良院士親自畫系統框圖、做電路、搭建系統。
孫院士的一位學生曾說:“我們對孫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經常看到孫老師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個我們調不好的、快要報廢的電路調好了。”“非常神奇的是,孫老師親手做的毫米波電路能工作,而換作他人做就是不行!
實際上,這神奇之處就在于孫院士對各種電路的工作機理、數理模型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正因為孫院士對電路的小信号模型和大信号模型做過大量深入的研究,才會對電路中出現的現象了然于胸,在電路調試中顯出神奇的“超能量”!
2012年,76歲高齡的孫忠良院士成功地研制出價格低廉的毫米波成像系統原型。通過這個項目,團隊的系統設計能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為後續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孫忠良院士殚精竭慮,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後階段,他最後的心願是構建價格更低廉、創新性更強的毫米波超材料成像系統。為此,他在住院期間還多次跟同事讨論此事,約定出院後一起完成這個系統。沒想到,這件事變成了永遠的遺憾……
孫忠良院士一直特别勤奮,他每年隻有年三十和初一不去實驗室,經常在實驗室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二十幾個小時,白天黑夜連軸轉。
孫忠良院士住在丹鳳街,他家離學校隻有五六百米。如此近的距離,他也做不到每天回家。有一次,為了趕一個項目,他甚至連續幾天不回家,吃住都在實驗室。beat365正版唯一窦文斌教授說:“當時正值盛夏,孫院士身上汗味特别大,他在心無旁骛地工作,完全沒有覺察到。”
八十年代後期,在時任校長韋钰院士的支持下,孫忠良院士曾承擔國防科工委的一個高難度項目。在項目進行到後期聯調的時候,碰到諸多困難。他們要在指定的惡劣環境條件下讓電氣指标全部達标,一連調了好多天,都沒有完成任務。
孫忠良院士要求大家連續作戰,必須取得成功。窦文斌等老師和孫院士一起鏖戰,但是隻有孫忠良院士時刻保持清醒狀态。有一天淩晨三四點鐘,在大家紛紛困得睜不開眼睛的時候,孫院士大叫一聲:“調好了!” 窦文斌說:“孫老師做完項目回家倒在床上就睡着了,說明他不是不累,是強打着精神!”
孫忠良院士的博士生楊非副研究員回憶,孫院士習慣手寫論文,然後再請他謄抄。孫院士每次交到楊非手上的紙質稿都整整潔潔、字迹清秀,絲毫沒有塗改的痕迹。
楊非一直為老師的草稿一點也不“草”而納悶。有一天,他發現在孫院士交給自己的稿子之外,還有一份真正的草稿。
楊非說:“我那天才知道,孫院士每次交給我的稿子都不是真正的草稿,他已經謄抄過一遍。”楊非建議孫院士以後直接給自己草稿,這樣節省時間。
孫忠良院士說:“我重新抄一遍,也是在順便檢查,保證不出錯,也方便你謄抄。”孫院士每次都叮囑楊非幫忙看看有沒有錯别字。但是,楊非從來沒有發現過孫院士的錯誤。
能屈能伸,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能挑起一百多斤的擔子
作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孫忠良院士的專業水平聞名遐迩。然而,在上世紀中後頁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孫忠良院士被下放到農場勞動。在很多人眼裡,那是一段失意、灰色的回憶。但是,孫忠良院士每每跟年輕人談起那段日子,總是顯得極其樂觀和從容。
錢澄教授說:“孫老師常常眉飛色舞地向我們介紹,他能一口氣挑一百多斤的擔子;還研究出一套獨特的配食方法,把牛養得很壯實……”
有一段時間,孫院士被從農場調回學校。幾個月後,當他返回農場時,農場的牛争先恐後擠到牛欄邊緣,用鼻子拱他,可見孫院士平時在牛身上投入了多少辛勞和情感。
弟子們說,孫院士無論做什麼事,都特别認真,琢磨得很透。不論順境還是逆境,他永遠保持着十分樂觀的精神。不論遇到什麼棘手的事情,孫院士總是微笑面對,舉重若輕。
關心後輩,從學習科研到工作生活都記挂在心上
孫忠良院士的學生不算太多,他非常追求質量,總是畢業一位博士再新招一位。但是,他對每個學生和身邊的青年教師都傾注了極大的愛心和熱情。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陳志甯一直記得和孫院士初次見面時對他的叮囑:“第一,我們做工程的,研究理論是為了解決工程問題。第二,不要把發表論文看得太重了,要發展技術。”
實驗室技師朱成钰師傅從1986年開始和孫院士一起工作,深深欽佩孫院士的人格魅力。十五年前的一個夏日,人事處的一位老師好奇地問朱成钰:“老朱啊,你和孫院士什麼關系呀?這麼熱的天,孫院士為了你評技師的事,來我們處裡兩趟了……”朱成钰說:“我之前并不知道孫院士為我的事這麼費心,聽說了以後特别感動!”
楊非博士畢業留校,一時無法解決住處,孫院士獲悉後,自己想辦法幫楊非在學校附近借到宿舍,讓其安心工作。幾年後,又安排楊非出國訪學,還早早地詢問他錢夠不夠用,幫他申請經費,叮囑不光要開拓眼界,還要學真本領,按期回國。
楊非清楚地記得初次見到孫院士時的情景:微波樓的小院裡,陽光從樹葉的縫隙裡落下來,兩位中老年“師傅”坐在樹下聊天喝茶。年輕一點的師傅問:“你找誰?”楊非回答:“孫院士。”問話人指着身邊的另一位“師傅”說:“諾,這位就是!”楊非大吃一驚,原來大名鼎鼎的孫忠良院士如此樸實!
如今,那位做大事的“老師傅”走了,帶着他對母校的深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的追求……(唐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