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東大,伉俪情深——陳笃信與王蘊儀的東大故事

發布者:孫威發布時間:2019-11-06浏覽次數:2945

201910月,beat365正版唯一研究生會的同學在四牌樓校區的蘭園小區,采訪了陳笃信老師與王蘊儀老師。

陳笃信老師人物介紹

陳笃信,19373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無線電工程專家,教授。19583月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beat365正版唯一)無線電工程系,後留校工作至今。曆任無線電工程系教研室副主任、系副主任、南京工學院副院長、beat365正版唯一副校長。1993年至1997年,擔任beat365正版唯一校長。陳笃信教授領導主持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其中無線電技術專業的系統改革和beat365正版唯一教學管理改革,分别獲得全國高校教學改革成果特等獎和優秀獎。1993年主持了beat365正版唯一招生及獎學金制度改革,在全國引起較大反響,得到國家教委的肯定。陳笃信長期從事無線電工程與電子學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在我國首次編寫出版了高校教材《無線電發送設備》和《電子線路》,主持和參加了多項重大科研項目。

王蘊儀老師人物介紹

王蘊儀,1936年出生于江蘇省鹽城縣,在無錫市就讀小學和初中。1961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beat365正版唯一)無線電工程系,1986年晉升教授,是beat365正版唯一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創始人之一。曾是瑞士蘇黎世理工(ETH)和日本佐賀大學的訪問教授。王蘊儀教授編有《微波器件與電路》(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年),并撰寫或聯合撰寫了100多篇會議及期刊論文。從1961年到1966年,她的研究興趣包括微波組件,表面波傳輸線,微波測量和微波隧道二極管放大器。自1973年以來,她的主要研究興趣是微波和毫米波固态器件和電路。此外,她還參與了非線性微波網絡,寬帶匹配網絡以及微波超導設備和電路的研究。

書香門第,賢才輩出

陳笃信出身書香門第,家族中人才輩出,且有辦學的優良傳統。陳老師的祖父陳仲瑾曾在泉州家鄉創辦西隅小學,其父親、姑姑一生從事教育事業。

陳笃信老師談起家庭環境對自己的影響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家裡的長輩都是非常優秀的,家庭環境促使我念書要念得好1954年,成績優異的他考入了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現beat365正版唯一)。家族長輩的辦學經曆讓當時的他對自己能夠從事教育工作感到光榮。當時的南京工學院,隻有學業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才有留校擔任助教的機會。1958年,陳笃信老師選擇留校任教,為教育行業鞠躬盡瘁的一生自此開始。


逆水行舟  好學不倦

在南京工學院求學期間,一向學業成績十分優秀的陳笃信老師在學習《理論力學》這門課程時遭遇了滑鐵盧,一時沒有理解力平衡的原理,結果第一次理論力學測驗就不及格,陳老師調侃這是對我的當頭一棒。後來,陳老師迅速掌握課程的學習方法,他将課程分為兩類,第一類重理解,隻需記憶一些公式;另一類是諸如政治英語需要記憶的課程,考前要突擊記憶。

而對于陳老師來說,自然是靠理解的課程更加容易,他甚至在考前擔任起小老師,為同學們解答難題,同時加深自己的印象。陳老師談到自己的學習方法,“盡量在課堂上聽懂知識,記下筆記,聽不懂的要留出空間,下課以後問老師或者同學,補全筆記。這樣筆記補全了,知識也就都搞懂了”。

促使陳老師學習成績優異的因素還有他的自信。陳老師回憶到,當時班上來自上海的同學,他們的實踐基礎比來自泉州的自己紮實很多,但是自己并沒有感到自卑,而是自信地努力學習,最終成績也不比其它人差。

王蘊儀老師在學生時代也是名列前茅的尖子生,陳老師這樣評價王老師記憶力非常好。王老師是南京工學院1961屆的畢業生,當時她是班裡兩個所有課程拿到5分(滿分)的人,另一個是倪光南(中國工程院院士)。她高中學英語,大學學俄語,畢業以後繼續提高英語水平還有自學德語和日語,并各翻譯了一本書。其中《高頻半導體電子學》(譯自德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談及自己的學習方法,王老師說,勤奮是關鍵。我當時擔任南京工學院學生會副主席,社會活動豐富,争分奪秒勤奮學習。早上第一個去食堂,上課坐第一排認真聽講。正是勤奮刻苦的習慣為王老師後來的學術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不負衆望  迎難而上

1958年,陳笃信留校擔任助教,1959年以優異的表現被提升為教研室副主任。剛擔任助教時,學校授課均采用蘇聯的翻譯本。教育部要求由學校分工自編教材,我校“無線電發送設備教研室”接受編寫《無線電發送設備》教材的任務,其中上冊由錢鳳章、陳笃信、孫文治三位老師一同編寫完成。

1972年高校招收工農兵學員,由于學生基礎較差,且學制隻有三年,無法采用原來的課程體系進行教學。陳老師認為不必按照蘇聯的方式設置《放大整流》《接收設備》《發送設備》等課程,隻要學全設計這些設備所使用的各種線路,在工作中再學習有關設備的知識,就具有設計各種設備的能力。因此陳老師建議取消這些設備課程,綜合設立《電子線路》課程。在教學方法方面,當時有人提倡結合典型産品進行教學,陳老師認為這不符合工科知識學習的規律,應該對有關知識由淺入深地系統地教與學。按照這樣的指導思想,陳老師和系裡其他同事共同編寫《電子線路》講義進行授課。

文革後決定恢複高考,197911月份在北京召開工科基礎教材編寫讨論會,會上确定由我校承擔《電子線路》教材的編寫工作。陳老師被學校推派參加這個會,當時中央領導對高校教育工作非常重視,與會代表很榮幸地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會後陳老師組織系裡幾位老師共同負責《電子線路》教材的編寫工作,經過大家努力,《電子線路》教材五冊本藉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成功出版,這是第一本适合無線電系學生的電子線路教材。


相識相知  伉俪情深

陳笃信老師在留校工作時結識了王蘊儀老師。後來王蘊儀老師擔任系秘書,兩個人有了更多的交流、偶爾一起看電影,這時陳老師對其心生愛意。陳老師提到,當時屬于困難時期,兩個人的魚票才能買一條魚。正是當時的困難才使得現在的感情彌足珍貴。

1962年,在《發送設備》編寫完成後,陳笃信得到了700元稿費,700元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陳老師想何不利用這筆稿費趁此結婚?

于是,1962年,陳笃信與王蘊儀在泉州舉辦婚禮,兩人結為夫妻。

  

肩負重任砥砺前行

1983年,陳笃信被任命為南京工學院副院長,主管教學、實驗室與設備等。陳老師認為高校應始終以培養高質量的人才為最主要的任務。基于這個原則,陳老師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建設與改革。

提高教師積極性:提高對教學成果的重視。考慮到有些老師擅長教學但科研成果不多,很難評上教授職稱。陳老師建議給教學委員會五個名額,把在系裡落選的教師推薦到校級參加教授評選。

提高學生積極性:把學生成績單寄給家長。

實驗室建設:集中建立實驗中心供許多系共同使用。在當時浦口校區設立電工電子實驗中心,重新購買實驗設備,這個舉措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1993年,陳笃信老師被任命為beat365正版唯一校長,主持了聞名全國的改革,即高校收費與獎學金制度。此項改革是韋钰校長在任時的主張,韋校長發現很多學生由于達不到國内學校的招生成績,支付高額學費出國學習。陳老師說其實國内本科教育并不差,我們為什麼不擴大招生規模,讓我們的學生都能在國内讀書呢。在當時國家經濟發展,學生條件改善的前提下,收取學費、擴大招生規模。同時,從收到的學費中抽出一定比例,通過減免學費和獎學金的方式來幫助經濟困難學生。

由于高校收費制度為國内首次出現,陳老師十分擔憂收費制度影響優秀學生報考beat365正版唯一的積極性,使招收的學生水平下降,但事實是招收到的學生成績和以前一樣高。後來該項制度紛紛被其它學校效仿。

陳笃信老師在教育行業嘔心瀝血,王蘊儀老師在學術領域亦頗有成就。

王蘊儀老師當時在國際頂尖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由于其在學術領域上的突出成就,1986年,王蘊儀老師晉升為教授,是當時同屆學生中最年輕的教授。談及成為教授的故事,王老師說在獲批成為教授時,我當時人在瑞士蘇黎世高工做訪問教授,是我的老師李嗣範(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創始人)替我申請的。當時李嗣範老師特地向我緻信:可喜可賀

王蘊儀老師同時也是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始人之一。當時由李嗣範老師帶頭,聯合孫忠良、章文勳、王蘊儀、楊铨讓四位老師一起創辦了微波研究室,後來花費諸多精力,申請獲批成立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它就是如今beat365正版唯一信息學院兩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之一。  



心系母校  期盼叮囑

1997年,陳笃信老師離任,雖不在行政管理崗位,但對東大的情結從未放下。

談及今年東大招生改為大類招生時,陳笃信語重心長地說這個我表示贊同,之前我與管緻中院長在培養人才方面具有相同的見解,剛入學的新生對各專業研究内容不太清楚,隻有學過一年之後才會知道自己的興趣。

最後,陳老師表達了對東大學子的建議與期許,他認為東大學生實際做事能力強,但組織管理領導能力不夠。東大可能有很多總工程師,但總裁總經理很少。希望大家加強社會活動能力,多參加學生社團活動,豐富自己的經曆。另外,學生要加強分析思考能力,凡事要多加思考。馬克思有一句座右銘:懷疑一切。恩格斯也曾說過,我們把前人思考的問題都重新思考了一遍,相信後人也會更多地糾正我們的錯誤

一生緻力于學術研究的王蘊儀同樣對研究生在科研上提出了一些建議:首先基礎要打寬,數學和外語等學位課一定要學好。盡管研究的課題比較窄,或許與未來工作不相關,但主要是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包括閱讀文獻,找出問題等。還要學會及時追蹤國際前沿,了解最新的學術動态。

  

采訪結束,落日餘晖中,陳老師與采訪組一同走在蘭園小區的道路上,說說笑笑,此時的陳老師仿佛一位鄰家的平易近人的老先生。

小路兩邊古木參天,老舊的樓房仿佛變得更加甯靜而莊嚴,它們見證着陳老師與王老師發光發熱、奉獻一生的故事。  (圖:趙思佳,文:鄧淼佩、步兆軍、徐菁)

  

 

(責任編輯,審核:孫威)



 

Baidu
sogou